本科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评估 >> 正文
陈子荫先生系列报道(五)——我心目中的陈子荫老师
发布时间:2021-05-12    来源:威廉希尔WilliamHill     点击:[]

一、才华出众

1956年陈子荫老师研究生毕业,完成了《用薄壳理论分析立井井壁内力》硕士论文,毕业后分配到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岩石力学教研室工作。一年后,他组织出版了一本岩石力学译文集,第一次将“bolt”译为“锚杆”(过去译为杆柱),锚杆这词现被广泛使用。陈老师也是国内介绍塑性力学在巷道地压中应用的第一人。1965年在铧子水泥厂(辽阳第一监狱)期间设计了水泥筒仓薄壳基础,为国内首创(简述设计审批过程)。在水泥厂担任土建设计期间,他的设计没有重样的,每次都是一次创新。

陈老师1979年调入山东矿业学院后,为研究生开设了十几门课程(那时没有教材),其中《岩石力学反问题》为国内外首次开设;《平面弹性复变函数方法》、《各向异性体力学》、《流变力学》三门课程国内罕见;最先应用随机函数理论预报岩体力学行为。陈老师以这三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1994年出版了《围岩力学分析中解析方法》,该著作在国内外也应属罕见,在国内凡涉及这三方面研究的学者,大都将此著作做为必读的著作,此书的最大特点是非常易懂,在其它著作中难以明白的内容在此书中都讲述的非常清楚,此著作为深入研究岩石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北电力大学将该著作作为研究生的教材,我也将以上三门课程传承到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硕士和博士生研究生的必修课。

孙钧、潘家铮等院士曾对《围岩力学分析中解析方法》著作做了很高的评价,该著作后获中国图书奖。孙钧和郑颖人等院士都非常赞赏陈老师的学识,孙钧院士曾说:煤炭系统力学水平最高的是陈子荫和张梦涛;郑颖人院士在梁力群硕士论文答辩期间,从梁力群处复印了陈老师所授课程的所有听课笔记,足以看出郑院士对陈老师的认可。北京大学殷有泉教授曾对我说:你们学校的陈老师太了不起了,一个人能讲授这么多高水平的力学课(还有大变形力学),在国内少有。

二、家国情怀

1958年,陈老师被带上了右派帽子,强制劳动改造,在农村修过水库、种过地,在校办钢厂做过加热工。在水库工地,他累得大小便失禁,他仍然处处跑在别人的前面;在农场,他患了水肿,仍然扛起200斤重的大麻袋运粮食;在加热炉旁,他以一丝不苟地尽职尽责,外地来学习的工人由于不知道他的右派身份,曾一致评他为先进生产者(摘自与战卫明的文章)。1963年被安排到铧子水泥厂,直到1979年右派帽子被摘,二十年里,陈老师走过许多坎坷的路,但他从没抱怨过所遭遇的不公平,总是用客观的观点对待这样的不公正,陈老师曾对我说:那时候毛主席的理论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整风反右这些活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这种开阔的胸怀在他自述的工作简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非常平和地写道:“58年划为右派,后在铧子水泥厂任土建设计,79年改正后调山东矿院任教”。在这里,他只用了“划为”和“改正”这两个词,而没有使用常用的“错划”和“平反”两个词。

在铧子水泥厂,尽管这里已不是陈老师搞岩石力学的阵地,但总算有了一个施展力学才能的机会。在这里,他设计了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单层和多层厂房、筒仓、水塔、住宅楼、办公楼、子弟中学、公路桥和铁路专用线。为此,陈老师多次受到奖励,他的人品、才华和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和爱戴,同时也收获了爱情。是陈老师的爱人王姨的舅舅做媒,成就了这门亲事,王姨家庭出身很好,年轻美貌,比陈老师小10步,当时陈老师还戴着右派的帽子,王姨的父母又不了解陈老师,所以极力反对这门婚事,为此与王姨的舅舅一刀两断,多年没有来往。王明远老师到铧子水泥厂调动陈老师和回来整理他的档案时(纪洪广老师也曾帮助整理过档案),为他的经历所震撼和感动,这次我与王崇革经理探访王明远老师时,王老师说:“若能将陈老师的生平拍一部电影,肯定比天云山传奇这个电影还要精彩,在当今中国这个社会,太需要弘扬陈老师的思想了”。

陈老师一生节俭,去世前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所用的沙发还是人造革的,去世前还留下了向学校捐献的遗嘱,这在王明远老师的“一个老教授的情怀——回忆陈子荫”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记载。

三、培养人才

陈老师1979年来到学校后,首次为建井77讲授了《弹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课程,王渭明老师做过调研,这两门课程当时是全国煤炭高校和山东省高校首次开设的课程。建井77班的张希平(时任肥城矿务局总工程师)的说过:陈老师是我们大学期间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量最多的老师。

陈老师经常说,高等学校的宗旨是培养人才,他来到山东矿院后一直在践着这个目标。他为研究生开设的十几门课程,其授课内容大都是通过英美和前苏联的文献资料组织而成,80年代获取这些文献资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他为了获取这些文献,主要是通过北京图书馆、中科院情报中心的复印和外国胶卷的冲洗,多本复印装订成册的外文著作和大量胶卷冲洗的底片至今还保存在陈老师家里。胶卷是托中国矿大贺永年老师从俄罗斯带来的自拍胶卷,后由孟样栋老师冲洗。有了这些文献,到具体的授课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由于这些文献大都缺乏具体的推导环节,为了便于员工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陈老师补充了所有所需要的数学力学知识的具体推导过程,陈老师的著作之所以精彩,这是主要原因。那时由于每学期都要开几门新课,所以,陈老师忙的不可开交,一边备课一边授课。

为了增加员工的知识面,在培养第一个研究生(梁力群)期间,在陈老师的建议下,冯豫老师还请来了东北大学的王泳嘉和郑雨天老师为我们讲授了边界元法和断裂力学两门课程,那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两位请来的老师就住在矿院2号教学楼一楼的实验室里。王泳嘉和郑雨天老师之所以不讲任何条件来公司讲课,完全是因冯老师和陈老师的人格魅力。

陈老师基于教研室的整体发展,根据每个年轻老师的特长,为每个老师精心选定了研究方向。黄靖老师的方向为空间弹性力学;王渭明老师的方向为块体理论;梁力群的方向为热弹性力学;蒋斌松的方向为数值方法;我的方向为岩石力学反问题;孟祥栋的方向为测试技术,着重光纤技术;尤春安的方向为渗流力学;魏悦广的方向为摄动法和库伦材料的塑性极限分析;李术才的方向为岩体力学行为预报的时间序列方法;朱振德的方向为位移分分析(振德那时在学校基础部工作)。有些方向已成为我们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

冯老师和陈老师为了加强我们年轻老师的理论基础,克服许多困难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学习机会,1982-1984年间,王渭明、尤春安、蒋斌松和我,都随梁力群研究生一起聆听了陈老师讲授的所有课程,其中蒋斌松和我都刚大学毕业,我们俩都是脱产进修,获得了60多个学分,为我们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学校其它专业的很多研究生也随听了陈老师的有些课程,譬如:刘先贵、高航、翁小华、冯泾若等,后期的陈卫忠、刘保国、谭云亮、焦正勇等也随听了陈老师的课程(不全面)。

还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倍感冯豫老师和陈老师的博大胸怀,1989年在教研室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形下,两位老师同意我与魏悦广出去读博士,并且还是统招的。统招博士是可以不回来的,但陈老师的观点是既然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就应该提倡人才流动,陈老师说他们若能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工作不是更好吗?为国家做的贡献不是更大吗?这在魏悦广院士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现在可以自豪地说:陈老师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培养人才的目标实现了,以魏悦广和李术才院士为代表的教研室各位老师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对国家所做的贡献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所培养的人才队伍也造就了山科大团队建设的发展,2003年公司岩土工程博士点的申报成功也凝聚着陈老师的心血,陈老师所倡导的岩石力学反问题研究方向是申报材料中的第一个方向,那一年在全国申报的19个单位中,公司名列第一。

四、甘为人梯

陈老师在指导我们科研时,也是高屋建瓴,从宏观到微观,给我们选定研究题目,为我们提供参考文献,我们看不懂俄文文献,他就帮助我们翻译成中文,至今我还保留着他翻译的手稿。我们书写的论文陈老师改了一遍又一遍,我们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他指导我们完成的每篇论文,还不让我们挂他的名字,加上他的名字本应是理所当然的,但他说发表文章要靠自身论文的质量,挂名有点底气不足的嫌疑。再者,独立发表文章对你们的成长也比较有利。员工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有时给他带点礼物,他一般是不会接收的,我们为陈老师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格所折服;陈老师不但指导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学校其他院系的老师也经常会请教他,吴戈等老师也是他家的常客。

试想一下,如果陈老师不开拓这么多的新课,不在我们身上花费这么多的心血,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科研,就他的数学力学功底而言,我想他必定会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他之所以没有走这条捷径,就是因为这不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他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陈老师这种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我们将会水远铭记。

陈老师学术严谨、甘为人梯的人格魅力一直在鞭策着我,我始终以陈老师为楷模,试图做到像陈老师那样关心爱护员工、指导培养员工,但遗憾的是与陈老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但欣慰的是在我培养员工时,一直在努力传承延续着陈老师的学术思想。

(来源:威廉希尔WilliamHill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吕爱钟教授)


地址: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15号楼   

电话:0532-86057657      邮编:266590.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威廉希尔WilliamHill(足球)官方网站